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孝文帝是哪个少数民族(孝文帝迁都洛阳)

2022-05-20 06:12:302.26万

孝文帝是哪个少数民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是鲜卑族。孝文帝是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名为拓跋宏,汉名为元宏,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在孝文帝执政期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鲜卑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迁都洛阳后改名元宏,河南洛阳人,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为李夫人,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三十三,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扩展资料:

鲜卑族资料: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

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同中央王朝时和时战。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

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

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宏

孝文帝是哪个民族﹖

孝文帝(471年——479年),于485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有什么重大影响?

原因: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 孝文帝很推崇汉学,让胡人学汉字穿汉服,任用汉族官员。迁都洛阳也是为了向中原靠拢。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孝文帝迁都洛阳特点?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 孝文帝很推崇汉学,让胡人学汉字穿汉服,任用汉族官员。迁都洛阳也是为了向中原靠拢。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