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五智指的是什么(佛教五大智慧)

2022-05-19 21:06:301.96万

五智指的是什么(佛教五大智慧)

五智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五智为佛教术语,本为四智,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相应代表金刚界五佛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和大日如来,对应于胎藏界中台五佛。

佛教名词归纳:什么是“五智”

【五智】

梵语pan~ca jn~a^na^ni。(一)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体为五,称为五智,而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此系菩提心论、秘藏记等所说。(一)法界体性智(梵dharma -dha^tu-svabha^va-jn~a^na ),第九阿摩罗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世间、出世间等诸法体性之智。配列于中央大日如来与佛部。(二)大圆镜智(梵a^dars/a -jn~a^na ),第八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显现法界万象圆明无垢之智。配列于东方阿■如来与金刚部。又作金刚智。(三)平等性智(梵samata^ -jn~a^na ),第七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具现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于南方宝生如来与宝部。又作灌顶智。(四)妙观察智(梵pratyaveks!an!a^ -jn~a^na ),第六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巧妙观察众生机类而自在说法之智。配列于西方阿弥陀佛与莲华部。又作莲华智、转法轮智。(五)成所作智(梵kr!tya^nus!t!ha^na -jn~a^na ),前五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成办自他所作事业之智。配列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与羯磨部。又作羯磨智。以上系就金刚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则五智所配列者,次第为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此五智又有别相、各具二义:(一)别相,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是为别相之义。(二)各具,一切佛各具五智,是为各具之义。此即密教特有之‘而二不二,即离不谬’之深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法门、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佛成佛仪轨、即身成佛义]

(二)指佛所得之五种智。出于无量寿经卷下、略论安乐净土义。即:(一)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智。(二)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三)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四)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又两卷无量寿经宗要复以不思议智配于成所作智,不可称智配于妙观察智,大乘广智配于平等性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配于大圆镜智。[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吉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三)圣者所证得之五种智。出于成实论卷十六。即:(一)法住智,了知诸法生起之智。 (二)泥洹智,了知诸法灭尽之智。(三)无诤智,与他无诤之智。(四)愿智,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五)边际智,得最上智,于增损寿命之中可得自在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 (名数)密教所说,如来之五智也。于上四智加法界体性智之一。见五字部五智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 (名数)或开佛智为五智,前四智加法界体性智之一,是密教特有之说也。见五字部五智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 (名数)显教转八识而成就四智,以立为究竟之报身如来。密教于此加第九识所转之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以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一、法界体性智,是转奄摩罗识所得。法界有差别之义,诸法差别,其数过于尘沙,是为法界。法界体性即六大也。大日住于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为法界体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大圆镜智,是转阿赖耶识所得。显现法界之万象,如大圆镜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转末那识所得。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观察智,是转意识所得。分别好妙诸法而观察众机,说法断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转眼等之五识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也。此五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为引摄众生,自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来,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为体相二大。盖法界体性智之大日为六大,是体大也,四方之四佛为其所出之别德,则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圆镜智之阿閦,为大曼荼罗身。平等性智之宝生,为三昧耶(译平等)曼荼罗身。妙观察智之弥陀,为法曼荼罗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为羯磨(译作业)曼荼罗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样。见五大条。此有通别二门,今依别门也,若依通门,则五智直为五智,五如来直为五如来,教观大纲曰:‘慈觉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体性智缘中道遮照境。’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

(梵pan~ca jn~a^na^ni,藏ye-s/es-ln%a)

(一)密教教义︰即于唯识家所说转识得智之四智外,再加上法界体性智,故云五智。此五智之特质,略如下述︰

(1)法界体性智(dharmadha^tu-vis/uddhi-jn~a^-na)︰三密差别之数过于尘刹名为‘法界’,诸法所依故云‘体’,法尔不坏故云‘性’。转第九识得此智。如以五佛配属,当属中央大日如来。

(2)大圆镜智(a^dars/a-j.)︰自他三密无有边际,具足不缺名为‘大圆’;实智高悬万像显现喻为‘镜’。转第八识则可得此智。五佛之中,相当于东方阿■如来。

(3)平等性智(samata^-j.)︰清净智水不拣情与非情,故名‘平’;彼此同如,故名‘等’;常住不变,故名‘性’。转第七识可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南方宝生如来。

(4)妙观察智(pratyaveks!an!a^-j.)︰此系巧妙观察诸法自在说法之智,如《秘藏记》所述。五眼高临,邪正不误,因以名之。转第六识而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阿弥陀如来。

(5)成所作智(kr!tya^nus!t!ha^na-j.)︰自证化他二利应作,故名‘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自在,必可成就,故名为‘成’。转前五识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不空成就如来。

《秘藏记》谓,水性澄寂,显现一切色相,喻大圆镜智。一切万像皆现于水,无高无下,平等无二,喻平等性智。一切色相差别于水中明了显现,喻妙观察智。以水之无所不遍,喻法界体性智。以一切有情或非有情皆依水而滋长,喻成所作智。

此五智有‘别相’与‘各具’二义,如前述之配属五佛系属‘别相’,‘各具’是一切佛各具此五智。此系密教特有之深旨。

若将五智配属五大,则法界体性智为诸法之体,相当于空大。大圆镜智如明镜印现万象,相当于地大。平等性智系观照彼此同如,相当于火大。妙观察智能明辨邪正,相当于水大。成所作智成二利之妙业,相当于风大。

(二)将阿弥陀佛的智慧区分为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语出《无量寿经》卷下。〈无量寿如来会〉说有佛智、善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等六种。

古来对于五智有多解,据《略论安乐净土义》所述,佛智是一切种智,其余四智是为断除对佛智的疑惑而立。不思议智系指佛智能以少为多,以多为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以长为短,以短为长。不可称智,谓佛智绝称谓,非相对法,离有无,言语断,心行灭。大乘广智,言佛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言凡夫智虚妄,佛智如实,虚实玄殊,理无得等,故云‘无等’;二乘入定方知,出定不知,知亦有限,佛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知照万法二与无二,深法非伦,故言‘无伦’;八地以上菩萨虽得报生三昧,用无出入,而习气微薰三昧不极奔,佛具足智断,如法而照,法无量故,照亦无量,故言‘最上’。此‘无等、无伦、最上胜’之三句亦可展转相成;以佛智无等故无伦,以无伦故最上胜,最上胜故无等,无等故无伦。

(三)圣者所证得的五智︰即法住智、泥洹智、无诤智、愿智、边际智。法住智谓了知诸法生起之智。泥洹智谓知诸法灭尽之智。无诤智谓不与他诤之智。愿智谓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边际智谓得最上智,在增损寿命中得自在力。《成实论》卷十六云(大正32·368c)︰

‘五智︰法住智、泥洹智、无诤智、愿智、边际智。知诸法生起名法住智,如生缘老死乃至无明缘行,以有佛无佛此性常住故曰法住智。此法灭名泥洹智,如生灭故老死灭,乃至无明灭故诸行灭。问曰︰若尔者,泥洹智亦名法住智,所以者何?若有佛无佛是性亦常住故。答曰︰诸法尽灭名为泥洹,是尽灭中有何法住。(中略)

无诤智者,随以何智不与他诤,此名无诤。有人言慈心是也,以慈心故不恼众生。复有人言,空行是也,以此空行不与物诤。又有人言乐泥洹心是,以乐泥洹故无所诤。有人言,在第四禅此不必尔,是阿罗汉以此智修心,皆无所诤。

愿智者,于诸法中无障碍智,名为愿智。问曰︰若尔者,唯佛世尊独有此智。答曰︰如是,唯佛世尊具足此智,余人随力所及得无障碍。边际智者,随行者得最上智,以一切禅定勋修增长,若于增损寿命等中得自在力,名边际智。’

[参考资料] (一)《菩提心论》;《佛地经论》卷三;《金刚顶经疏》卷三;《心月轮秘释》;《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二)《略论安乐净土义》;《无量寿经宗要》;《无量寿经义疏》卷下。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Five Wisdoms == 五智1.Wisdom of the Embodied Nature of Dharma Realm法界体性智 - derived from amala-vijanana, I.e. pure consciousness (or mind). 2.Wisdom of the Great Round Mirror大圆镜智- derived from alaya-vijanana, (8th consciousness) reflecting all things. 3.Wisdom in regard to all things equally and universally平等性智- derived from manovijanana (7th consciousness). 4.Wisdom of profound insight, or discrimination, for exposition and doubt - destruction妙观察智- derived from the mind consciousness (6th consciousness). 5.Wisdom of perfecting the double work of self welfare and the welfare of others成所作智- derived from the five senses (1st to 5th consciousness).

佛陀的“断”、“证”、“功德”、“四身”、“五智”是什么意思?

佛陀包含了“断”、“证”、“功德”、“四身”、“五智”。“断”指斩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涅盘境界。“证”指彻悟二谛和万事万物的体性和事相。“功德”指断证所获得的身口意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四身”指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化身。“五智”指法界体性智、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事智。“无上”指超越一切凡圣,无与伦比。

世界五大佛教圣地的五台山

五台山(Mount Wutai)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

1992年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9月五台山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在佛教中以智慧辩才著名,所以又称大智文殊,他顶结五髻,手持宝剑,骑坐狻猊,象征智慧、锐利、威猛,在四大菩萨中排在头位。因此,他的道场也就特别显赫。

四大名山是哪四山佛教都是谁的道场?

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四大佛教名山道场1、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是智慧、正德的象征;圣诞日是农历四月初四,出家日是农历十月二十日,成道日是腊月二十二。2、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是慈悲、智慧的象征;圣诞日是农历二月十九,出家日是农历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3、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是“华严三圣”之一,是理德、行德的象征;圣诞日是农历二月二十一日。4、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菩萨是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是佛教的幽冥教主,是大孝、大愿的象征;圣诞日(涅槃日)是七月三十。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是1、山西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2、浙江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人间第一清静境”之称。3、四川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4、安徽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第三十九位,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