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怒族在哪个省(白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份)

2022-05-17 17:26:082.95万

怒族在哪个省(白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份)

怒族在云南省。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

怒族生活在哪个省吗

怒族有自已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民普遍通晓傈僳语。无自已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

怒族过去崇拜图腾,信万物有灵。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

怒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近几年来,怒族地区发现了一个世界罕见的多金属成矿带和一个巨型铅锌矿床。

1956年10月1日建立了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日常食俗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制作时,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石片(约1厘米厚)打制光滑,当石板锅。烧热后塌入面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松软香酥,别具风味。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以及做调味用的姜、葱、花椒等。含淀粉为主的植物当粮或制成粉做粑粑而食。肉类来源靠饲养的牛、猪、鸡、狗、羊,常捕鱼和打猎。怒族捕鱼和狩猎历史怂久。男子一成年就开始捕鱼和狩猎,经常猎获的野物有野牛、野猪、鹿麂子、岩羊和山鸡等。贡山地区河流密布,水流平缓,宜于捕鱼,盛产一种体肥肉嫩、头小鳞细的鱼,味美可口,深受怒族的喜爱,是改善口味的上肴。不论鱼或猎物均喜烘烤炙熟或清炖而食。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儿童还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焖鸡、烤羊肉,善于酿酒。以贡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饮用时,对入蜂蜜,清醇香甜、开胃可口。不论男女,都能豪饮,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怒族地区不产糖,但自古就有以蜜代糖的习惯。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由于怒族地区不产牦牛,没有酥油,就以漆籽榨油,然后加茶、盐、核桃仁等原料经搅制乳化即成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

节日、礼仪食俗 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每到腊月末,家家都要清扫庭院,除净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装饰门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种器皿铺上一层绿松毛(松树叶),象征去旧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团圆饭。初一凌晨,年轻的小伙子要抢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进行招待。烧好的第一顿饭要先给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饼和肉汤,牛不吃荤,主人要用手掰开牛的双唇灌进去。过年期间,杀猪宰羊,要相互送礼,邀乡里亲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丰盛,情趣盎然。除过年外,还过鲜花节(农历三月十五)、祭谷神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九)和祭山林节。节日期间,除必备酒外,还备有一些应时食品。如在祭谷神节时要将所有的饭、剁碎的肉在簸箕内拌匀,一起用手抓着吃。婚筵是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推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尔后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云南怒江州的怒族群众信奉仙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都要为仙女过节。节前,先选几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作为仙女洞。到节日这天,人们上山采杜鹃花,带上祭品和酒器到仙女洞中祭祀,兴高采烈地度过节日。

典型食品 主要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怒族在哪个省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人口约为2.8万人(2000年)。使用多种语言,差异明显,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怒族的传统信仰是火教,同时很多人也信仰藏传佛教,近代以来更多的人信奉基督教。

有四个支系:

怒苏支系,12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县和福贡县,自称怒苏,说怒苏语,属于彝语支,分3个方言。

柔若支系,22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少量分布在泸水县,说柔若语,属于彝语支。

阿侬支系,7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自称阿侬,多数已改用傈僳语或汉语,仅有380人说阿侬语,属于侬语支。

独龙支系,65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丙中洛区,自称也是阿侬,说独龙语贡山方言,属于侬语支。

以上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民族概况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3县,兰坪、维西两县也有怒族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语言差别很大,碧江、福贡、兰坪等地怒语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社会经济

怒族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至清代已经开始种植麦类和蔬菜,但仍猎禽兽以佐食,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怒族已同外界发生密切的交换关系,以黄连到内地出售,内地的各族商人贩运食盐到怒江,彼此交换。1929年以后,碧江的知子罗、福贡的上帕等地辟为定期集市,铜币、纸币等货币开始流通,怒族中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小贩。目前怒族民间保存着少数的石刀、石斧,说明曾经历过石器时代。他们曾经以木、竹制锄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直到16~17世纪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后,有些人还继续使用这种木、竹锄。

怒族最初使用的铁制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种落后耕作方式下,他们使用铁锄。后来才传入铁犁,实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种或者锄耕阶段。贡山一区的怒族所用铁制工具曾受到纳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响。

碧江怒族的农业耕作技术比福贡和贡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占着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贡地势、土壤都比碧江为好,又由于交通方便而便于购置农具。因而锄犁耕作技术比碧江先进。碧江、福贡和贡山三地的怒族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异性,福贡地区的怒族个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较少,但仍保存着个体成员共同占有的集体耕地。贡山一区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纳西族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这里形成了以地缘联系为纽带的村社,在村社内部存在两种土地所有制:村社内未经垦耕的山地和森林属于村社所有;经过垦耕的土地归个体家庭长期占有。此外,还存在个体家庭间的共耕耕地。由于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已能生产出一些剩余产品,从而使交换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当时已产生雇工,其工资分实物工资和货币工资两种。在怒族社会内外还出现了借贷关系,有实物和货币两种借贷,实物借贷多半是租借牲畜、粮食。同时已开始发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现象。

建国前,怒族地区有的古老村寨还保存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点。在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体家庭成员间,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发展的个体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罗宜益的家庭公社保存的特点比较显著,他们曾以图腾作为共同的祖先。福贡怒族氏族血缘组织为“提其”,每个提其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始祖。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若干近亲家庭成员集团“的康”。由于成员不断增加,在每个“的康”之下,又形成近亲兄弟关系“的拉”。“阿沙”是家族公社的领袖,负责处理公社内外的公共性事务,调解成员间的纠纷,对外代表公社处理公社间的事务。

建国前,分布在兰坪菟峨和少数散居在维西县的怒族人民,生产与生活水平与汉、白、纳西等族相似,早已进入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怒族人民获得了解放,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1954年8月成立怒江僳僳族自治区(包括怒族分布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1957年1月改为自治州。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从怒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帮助怒族人民进行社会改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四十多年来,怒族地区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过去连一根铁钉也不会制造的贡山县,现已建起了农具厂,怒江州有了十几个行业的几十个厂矿企业。过去没有水利可言的山坡旱地,如今修凿了沟渠,开出了梯田,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以往崖陡路险,山封江锁,交通极为闭塞,现已修通了数条公路,修整了大量驿道,在江河上架起了钢索吊桥。怒族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过去怒族地区文化非常落后,在国民党设治局统治怒江几十年,只培养出一、二十个怒族小学生,现在县有中学,大部分村都有小学,80%以上适龄儿童入了学。昔日怒族地区痢疾、伤寒、霍乱、天花十分流行,如今从州至县、乡、村已初步建立了医疗卫生网,基本上控制瘟疫疾病的流行,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文化艺术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1957年初,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洞穴壁画和崖画。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图画,画中图形清晰可辨,如太阳、鱼鸟、牛马等,以红色颜料作画,笔画简炼,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据学者们推测,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怒族诗歌大部分为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其曲调有一定格律,内容广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芦笙等伴奏。流传较广的有《祭猎神调》和《瘟神歌》。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收包谷调,反映男女爱情的求婚调《婚礼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叹调等。在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故事。《瞎子求医》、《神仙草》等歌颂真、善、美,鞭挞残忍和邪恶,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报的美德和对邪恶势力的憎恨。

怒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为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无论喜庆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唱的《婚礼歌》,先从人类起源唱起,分为《创世》、《谈情》、《牧羊》、《剪毛》、《迎亲》等章节。

风俗习惯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养子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建国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和富裕户也有多妻的。各地较普遍流行转房制。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与父母分居,并分到少量财产。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同耕作及相互协助的义务。幼子与父母同住,父母死后,所遗土地、牲畜、房屋主要归幼子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碧江怒族实行的父子连名制,是计算世系和财产的重要标志。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宗教信仰

怒族人民仍保留较多的原始宗教残余,相信万物有灵,奉行自然崇拜,巫术是较普遍的宗教迷信仪式。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

壮族跟白族是分布在中国那个省份最多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4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等地,全区均有分布。

②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是哪个省份?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是云南省。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按人口数多少为序),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2015年末,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583.3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4%,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之一。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100万的有6个;超过10万不到100万的有9个;超过1万不到10万的有8个;超过6000不到1万的2个。云南少数民族交错分布,表现为大杂居与小聚居,彝族、回族在全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以下是云南省境内一些民族的介绍:1、汉族云南汉族约有3062.9万人,是云南的主体民族,遍及全省。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明代从洪武年间开始,在云南大力推行屯田制,汉族人口开始超过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从总体上说,元末明初的移民主要来自陕西、四川、湖广、江西以及南京等地。云南汉族方言总体上属于北方方言。分为滇中、滇西、滇东北和滇南四个片区,四个片区的汉语方言既保持了汉语的共同点,又各具特色。2、彝族云南彝族约有502.8万人,主要分布于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大理州、普洱市和昆明市。云南是彝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省,主要的支系有诺苏、纳苏、聂苏、罗罗、腊鲁、撒尼、阿细、阿哲、葛濮、朴拉、勒苏、他鲁等。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25种土语。彝族有本民族文字,是一种超方言的音节文字。彝族先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下了许多历史、宗教、文学、天文和医学等方面的著作,并留下了大量的镌字崖石刻和金石铭刻。创制过10个月为1年的太阳历,并有《历算书》、《十二兽历法》、《太阳历》等彝文典籍。彝文药典《齐苏书》,其成书比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日》还早12年。曲焕章据祖传秘方研制出了著名的“云南白药”。彝族的宗教属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是彝族最普遍而又隆重的节日——“火把节”。3、哈尼族哈尼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163万人,主要分布于红河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个方言。哈尼族有一整套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核心主旨是自然中心主义。迁徙历史和梯田稻作是哈尼族文化赖以萌芽、生长和构建的两大基础。元阳哈尼梯田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哈尼族的节日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代表性的节日有“扎勒特”(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苦扎扎”(六月节)等。4、白族白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156.1万人,主要分布于大理州。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词汇近60%为汉语借词,多数人通晓汉语。白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生产水平基本与周围汉族相同。科学文化艺术水平较高,在冶金、建筑、医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历法、水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建。大理崇圣寺三塔、《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张胜温《大理画卷》、剑川石窟石雕等闻名中外。待客通常招待“八大碗”。敬“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重要礼仪,常用于接待贵宾。“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独具特色。白族主要信仰佛教和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也有人信仰道教和原始宗教。5、傣族傣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122.2万人,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市和临沧市。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较通用的现称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开门节和关门节是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分别在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公历7月左右)和十二月十五日(公历10月左右)举行。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左右)的泼水节,节日期间,举行浴佛、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傣族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水稻栽培,善作舟楫,冶金技艺,纺织制陶,干栏式建筑,文身饰齿。稻作文化是傣族文化的核心。6、壮族云南壮族约有121.5万人,主要分布于文山州、红河州和曲靖市。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壮族有祭献“老人厅”、“打木槽”、过小节、祭龙、“赶花街”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赶花街”时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姑娘们借用绣球来传递爱情。7、苗族  云南苗族约有120.2万人,主要分布于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市。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迁入云南最早是在唐代,大量迁入则是在明、清以后。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的人们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花山节活动开始,花山场内锣鼓齐鸣。此外,还有尝新节、端午节等。在苗族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有民歌、情歌、传说、故事、谚语等等。苗族的芦笙舞也极具特色。8、回族云南回族约有69.8万人,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大理州、曲靖市、楚雄州、红河州和玉溪市,有“大分散、小集中”和围绕清真寺“聚族而居”的显著特点。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9、傈僳族傈僳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66.8万人,主要分布于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市和大理州。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怒江方言和金江方言两种,甚而与缅甸、泰国、印度等国的傈僳话也相通。傈僳族群众普遍信奉原始宗教,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其民间口传文学艺术较为丰富,以讲述和歌唱的方式传承下来,有自己丰富的民歌、音乐和舞蹈等。民族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射弩箭是傈僳族的强项,具有惊、险、奇、绝等特色。每年12月20日是传统的节日“阔时节”,节日期间有“跳火海、上刀山”和身背溜邦“飞渡怒江”的绝技表演。10、拉祜族拉祜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47.5万人,主要分布于普洱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原始宗教的信仰最为广泛。传统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火把节、尝新节、月亮节、祭祖节、清明节、二月八、圣诞节、洗手节等。拉祜族的民间文学流传最为广泛、具有创世纪性质的著名长篇史诗《牡帕密帕》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于一体的拉祜族文化“百科全书”,是拉祜族民间文学的珍品。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多属广场舞,一般由男子吹弹乐器在前引导,女子列队环舞于外围。11、佤族  佤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40.1万人,主要分布在临沧市和普洱市。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善于使用干支纪年纪日,作为取名、祭祀、出行、办事的依据。佤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中有神话、传说、诗歌、寓言、民谣、谚语、童话、叙事长诗、抒情长诗等。“司岗里”的传说,讲述佤族先民的最初来源。佤族主要节日有过大节即春节、农历八月十四日新米节、农历三月初一取新火节、农历四月撒种节、盖新房,其中以新米节、撒种节和盖新房最为隆重。从前佤族在盖新房、婚礼、丧礼时都要“剽牛”。12、纳西族 纳西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31万人,主要分布于丽江市和迪庆州。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图画象形文字,民间称“斯究鲁究”; 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民间称“哥巴文”。纳西图画象形文在国际学术界有“惟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之誉,至今尚有2万多卷纳西族本土宗教——东巴教经典用这种象形文字写成,收藏在中国和欧美各国的图书馆、博物馆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并创造出了融汇着各民族多元文化因素的“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等民族艺术精品。历史上,纳西族的铜、皮革等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产品远销滇川藏各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三朵节”是其最盛大的节日,人们围在篝火旁,跳起欢快的“阿哩哩”。13、瑶族  云南瑶族约有22万人,主要分布于文山州和红河州。云南瑶族有蓝靛瑶、过山瑶、山瑶和景东瑶族四个支系。云南蓝靛瑶和过山瑶大致在唐末即已使用方块瑶文。蓝靛瑶和过山瑶全民信仰瑶族道教,或称瑶传道教。瑶族道教的典籍和瑶族歌书等,被称为“瑶人文书”,备受重视,被视为瑶族文化宝库。云南瑶族除了过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外,特有节日还有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山瑶的“达努节”、春节、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四等。扩展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云南的汉族语言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他各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语言使用主要有: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四种类型。云南各个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其中,傣族文字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参考资料:云南  百度百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