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为什么叫数九(为什么叫数九小学二年级)

2022-05-08 10:03:461.69万

为什么叫数九(为什么叫数九小学二年级)

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故称其为“数九”。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数九歌为什么叫数九?

数九歌是从冬至开始的81天算,每9天为一个九,正好九个九天。

《数九歌》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从冬至后的81天,也是这一年中最冷时段的形象描述,在这“最难将息”的寒冷时节中,人们以九计数,屈指度日,以《九九歌》描述了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的变化(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具体含义

(1)一九二九不出手

只过了冬至后的前十八天内,天气快速降温,冷到手不能放在外面的意思。

(2)三九四九冰上走

到了第三、第四个九天,每九天为“一九”,天气就到了最冷的时候,连河水都冻住了,河面上结冰,可以在上面行走了。

(3)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等到了第五第六九时,大地渐渐回春,柳树发芽,可以去欣赏了。

(4)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从冬至日开始,经历六十三天河流解冻,到了七十二天,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来了。

(5)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犁

从冬至日开始,经历90天,也就是农民开始犁地,准备播种的时候了。

数九的来历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节日时间: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垫”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明代出现了 “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为什么叫入伏、数九?

入伏也叫做数伏,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 今年6月21日“夏至”,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数九是一种中国传统记录时间的方式,从冬至开始每过九天记为一九,共记九九,通常数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后的头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也有“三九寒冬”或者“数九寒冬”的说法。

冬至为什么叫数九 冬至叫数九的来源

“写九”的习俗则起源于清朝,最开始只在宫廷实行,后来慢慢流传推广到了民间。那“写九”怎么写呢?其实很简单,选九个笔画数为九的字,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在一张干净的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天气(一般规则是“上点阴来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九数完了九。

道光初年,甚至出现了御制“九九消寒图”,规定只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写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