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什么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宜昌巴楚文化)

2022-05-30 17:35:192.07万

什么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宜昌巴楚文化)

吊脚楼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是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土家族的吊脚楼主要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吊脚楼》这篇短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什么是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顾名思义,显然不是一元的,而且不在线性的常规中演讲。即使只求定性,三言两语也断然无济于事,而非做多层面、全方位的解析不可。

(一)我们所讲的巴楚文化,既有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秦汉以前的,也有历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主要是魏晋以后的。总而言之,它是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泛称人类学,当然是把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囊括无遗 。

(二)就考古学文化来说,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无论巴文化和楚文化,都不能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更不应上溯到旧石器时代。

无论城背溪类型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窨井沟类型文化,都不是巴文化的前身或楚文化的前身。

从语言系属上看,巴人是藏缅语族先民的一支或数支。他们来自汉水上游至黄河上游,辗转流徒,迁至长江上游的东部和长江中游的西部。清江流域只是廪君蛮的发祥地,不是包括廪君蛮在内的巴人的发源地。至于楚人,则有芊姓与杂姓之别,前者是来自中原的祝融遗裔,后者是长江中游土著三苗的后人。

清江流域有早期巴文化遗存,但早期巴文化遗存不限于清江流域。正像沮漳河流域有早期楚文化遗存,但早期楚 文化遗存并不限于沮漳河流域。

(三)巴民族与楚民族的交往,以及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因此,无论民族和文化,都是楚中有巴而巴中有楚。

最迟从楚君熊渠在位时起,巴与楚就有文化交流关系了。

最迟从楚武王在位时起,巴与楚就有通使行聘关系了。

最迟从楚共王在位时起,巴公族就与楚公族通婚了。

巴地有楚国的移民和戌兵,移民如夔国的公族,戌兵即驻守巴郡(巫郡)的楚军战士。楚地则有巴人与楚人错居杂处,江陵陀江寺曾发现东周时期的巴人聚落,荆门车桥曾发现与楚墓同地的巴墓。

巴墓中偶或有楚器出土,而楚墓中也偶或有巴器出土。

可以断言,巴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不是板块结构,而且不是双鱼形太极图结构。它们交错、交缠、互渗、互补,难解难分。

(四)巴文化和楚文化都是多源的文化,本来就赋有融合遗传的优势。彼此交流,容易产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文化事象,融合遗传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楚式的虎纹,在离巴人近的地方已见惯不怪了。在离巴人远的地方则殊为罕见,无疑脱胎于巴式的虎纹。巴式的钟和钲,无疑取法于楚式的钟和钲,只是年代较晚、工艺较粗、形制产简罢了。

巴人以干栏为居室,今称“吊脚楼”。芊姓楚人来自中原,起初与干栏无缘。后来发展了“层台累榭”,想必是仿照干栏营造 的,但有踵事增华之妙。巴人的干栏大概是向越人学来的,但有出于蓝而青于蓝之妙。巴人遗裔的“吊脚楼”,在鄂西南、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都有,而以鄂西南的最为出众,缘由应是其地离故楚郢都最近,或多或少都带有层台累榭的遗风。建筑方面,巴与楚的影响是双向的。

荆门车桥出土的铜戚铸有奇异的神像,殊难索解。巴地有形制相似的铜戚出土,然而上面没有类似的神像。由此,对于车桥铜戚的神像究竟是源于巴人的信仰还是源于楚人的信仰,抑或源于巴人与楚人共有的信仰,至今还不能论定。

战国时代,郢都有流行歌曲《下里》和《巴人》。学者大抵认为《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然而,楚歌与巴歌流行在同时、同地,彼此难免相互影响,即楚歌有巴风,而巴歌有楚风,这也是至今还不能论定的。

有些文化事象,巴人的与楚人的相似,早晚难分,源流难辨。例如,巴人传说有盐水(清江)神女,楚人传说有巫山神女,彼此不乏相似之处,某些方面颇有扑朔迷离之状,究竟是巴人传播给楚人的还是楚人传播给巴人,抑或纯属巧合,也因线索不清、证据不足而至今仍是悬案。

无论在巴文化和楚文化 中,用人类学的术语来说,都有cross culture即杂交型文化或混融型文化的成分,其遗传优势即由此而来。

(五)作为历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巴楚文化从来是巴楚二元复合的文化实体。复合,始则耦合,继而融合。

竹枝词就是巴楚文化融合遗传的产物,有雅俗共赏的优势。

近代和现代鄂西南的民间歌舞也是巴楚文化融合遗传的产物,有古朴与奇巧兼备的优势。

(六)“巴楚文化”这个术语,不仅涵盖了历史和现实,而且显示出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和开放精神。

“中国的地形,从西到东,从高到低,大致可分为三级阶梯。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区,位于第二阶梯中段的东缘和第三阶梯中段的西缘。这里是连山叠岭的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东面的大平原和西面的大盆地舒缓得多。若在深山最深处,此中人乃如桃花源中人,说文化文化精品,为中华文化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询问巴楚文化的成因,若据谭维四先生的看法,其“主要成因”有如下几点:

“1、民族融合的结果;2、文化交流的结晶;3、国家征战与结盟促成;4、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使然。”可谓一语中的。但若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来,似还可续貂二条:一是秦汉以降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湘鄂川黔地区巴人后裔所采取的“羁縻”政策;二是在此封闭环境中巴人后裔——土家族民众承续了巴楚文化。使得源远流长的巴楚文化得以不曾中断、消失而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当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活的巴楚文化主要存在于土家族(及其与故楚这地接壤地区的)民俗文化之中。

总之,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川、陕、鄂、湘、黔五省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按《光明日报》上《三峡宜昌地带的巴楚文化》一文分析,巴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地域内的重合交叉,二是内核中的深层融合,三是民族间的联姻通婚,四是习俗上的涵化混同。

愚意以为:巴楚文化研究应该“立足一城(宜昌),挟带二水(沮漳河、清江——分别为楚、巴文化的发祥、勃兴之地),依托三峡,辐射四方”。宜昌既是巴、楚文化的交汇之地,又处在古文化沉积带与长江经济开发带的交叉点,縻带巴楚文化腹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才汇聚,研究巴楚文化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便何况我们在巴楚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根据土家族婚俗编创的《土里巴人》舞蹈剧,已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是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仿制出土的巴楚音乐文物为主体的“巴楚乐宫”,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长阳土家民俗歌舞饮誉海外;《三峡民间文学集粹〈歌谣、故事、谚语〉》好评如潮……

以上种种有利的本土条件,加上湘、鄂、川三省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教,使得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巴楚文化立项,进行学术研究并结集成书的夙愿。在此,谨向支持、帮助过我们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学术上的第一步迈出更难。因为是第一步,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便决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路是人走出来的,至于行进的质量如何就只有“旁观者清”了。得到社会的肯定自然令人高然是枯萎或干涸。

又在文化沉积带的腰部,又在经济开发带的腰部,宜昌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挑战也罢,机遇也罢,都是幸运。

那些尚有遗踪可寻的文化事象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一要抢救,二要利用。抢救是从调查经整理得到研究的一项系统工程,从中可以培养出宜昌自己的一批学术名家来。利用是在抢救的基础上开发,这就不能像抢救那样一切都讲求原汁原味了,而是又要继承、又要创造,以求化腐朽为神奇,制作出宜昌自己的一批文化精品来。

宜昌的经验表明文化沉积带与经济开发带相得益彰,一台《土里巴人》就是令人信服的证据。《土里巴人》,其文化价值远在其经济效益之上。对宜昌同志来说,《土里巴人》或许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多的文化精品将接踵而来。

宜昌车溪的历史文化

车溪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磨合区,为了展示昔日土家风情,恢复了巴楚故土园景区,推出了三峡地区第一个农家博物馆,置存纸坊、磨坊、酒坊、陶坊、水车和农事生产、生活器具。您可见识“竹子变成纸、泥巴变成陶、苞谷变成酒”的全过程,还可以一试身手,亲生感受劳作之美。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