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青铜器有哪些(青铜器九种分类)

2022-05-22 20:15:383.51万

青铜器有哪些(青铜器九种分类)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

青铜大立人:人像高1.8米、通高2.62米,重约180公斤,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青铜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青铜器有哪些类型

有以下几种类型:

1,食器

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2,酒器

爵: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ǎ)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ū)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3,水器

罍 :(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4,乐器

编铙: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编钟: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

5,兵器

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

6,礼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着特点。

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进行分类,把青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

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均随葬入墓。

青铜殉葬 礼嚣一般由鼎,簋、豆、壶、弇(或盉)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数量都有规定。但这种明器不同于后世专门制作的殉葬用器,仍为礼器。

百度百科-青铜器

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

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是司母戊鼎。

国宝“司母戊鼎”背后的故事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本上都学过“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现存是现存中国青铜时代体量最大、重量最重的青铜器。系当时武丁之子祭祀生母所铸。司母戊鼎鼎高133cm,口长110cm,口宽78cm,重832公斤。(注:现有将其称为后母戊鼎的,为方便浏览,本文仍称其为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我国的国宝之一,它历经日据时代和国民党政府,经过无数波折,终于留存至新中国,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司母戊鼎出世

1939年3月的普通一天,河南省安阳县的农民吴希增拿着探铲正在一处坟地进行”探宝“工作,吴希增的主业是普通的庄稼人,副业是一名”挖宝人“,所谓挖宝人就是拿着探铲在安阳县到处探索地表下的古代文物,只要发掘出一处有价值的宝藏,就胜过他种几年地的收入。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在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安阳不仅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也十分富集。

吴希增探宝时偶然发现了藏在地下的一个庞然大物,他根据经验和实地观测,这个庞然大物应该价值不菲,但体积过大,几乎不可能悄无声息地挖走变卖。他正在踌躇之际,此地的主人吴培文发现了他。按规矩,不管是谁发现的文物,都要分土地主人一半。吴希增此时想自己挖走已无可能,何不借吴培文之力,光明正大的动用人力和机械挖掘,所以他向吴培文表示,两个人共同挖,收益一人一半。吴培文同意了他的建议,当即组织本村村民一起趁着夜色挖掘。经过数十人两天的努力,庞然大物终于面世,原来是一只大青铜鼎。青铜鼎鼎口朝东北方,鼎足立在西南,一耳冲上,斜立在泥土之中,青铜鼎出土即缺一只耳。因为青铜鼎实在太重,靠人力拖拽根本无法将它拉出,村民最后只好在坑口搭起三脚架才将其一点一点的拖出来。

古董商收购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青铜鼎被挖出来几天后,消息就不胫而走。不仅是隔壁村的村民都来参观,连乡上的民众也都来参观。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北京琉璃厂大古董商肖寅卿随即秘密来到安阳,向吴希增和吴培文开出了20万银元的收购天价,吴希增和吴培文当即答应。但是肖寅卿有个要求,就是砸碎大鼎,这样方便他运输。吴希增和吴培文组织村民使尽浑身解数拆解大鼎,用大锤、用锯条,最终只敲下了大鼎的一只耳。因为当时安阳被日本人占领,过大的动作容易引来日本人,所以肖寅卿只能作罢。吴培文随后将大鼎埋藏于吴家大院西屋马棚下,被砸下的鼎耳交给吴希增保管。

日军抢夺

大鼎出土、巨资收购的消息立即引起了驻彰德县宪兵队队长井东三郎的注意,他带领300多名日军直扑吴家大院,根据汉奸提供的消息,大鼎藏于西屋马棚,日军掘地三尺,也没有发现大鼎,只能败兴而回。原来日军在翻译时,将西屋马棚翻译成了西院马棚,碰巧吴家西院真的有个马棚。日军挖错了地方,当然没有收获。但日军仍不死心,先后五次到吴家彻底搜查,仍是一无所获。吴培文无奈只能南下避险。

国民党抢夺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安阳县参议员陈子明对大鼎之事素有所闻,早已垂涎三尺。他找到大鼎知情者严刑拷打,终于问出下落。1946年7月11日半夜,陈子明伙同县长姚法圃带人将大鼎挖出。同年10月,将大鼎作为六十大寿贺礼送给蒋介石。蒋介石见到大鼎后,下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修复保存。1949年,国民党政权溃逃台湾,本想将后母戊鼎也一并运走,无奈大鼎体量过大,无法登机,所以只得将其留在了南京。

命名趣事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郭沫若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经过他的认真考据称大鼎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司母戊鼎之名也传扬下来,后来还写进了中学的教科书。

但司母戊鼎的名字在2011年之后逐渐改为后母戊鼎,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节目中第一次使用后母戊鼎名称,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央视后来也公开回应质疑。原来,考古界早就公认后母戊鼎的叫法了。因为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就应当是“后”的意思了。

西周青铜器有哪些?

商周青铜器类型繁多,其分类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罗列法:按类型、用途分为钟、鼎、鬲(lì)、敦、簠(fǔ)、簋(guǐ)、尊、彝、壶、卣(yǒu)、爵、觚、角、盉(hé)、斝(jiǎ)、杂酒器、盘、匜(yí)、杂器、兵器等共二十二类。第二种,按造型形式分为十三类:1、皿钵类。有盘、方鉴、簋、簠、孟、敦、豆等。2、宽口壶形类。有觚形尊、觯形尊、有肩尊、觚、觯等。3、窄口细颈壶形类。有壶、细长壶、缶、钟、钫等。4、有盖和提梁类。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卣、提梁壶。5、形宽且横的器形。有瓿、盥缶、釜等。6、矩形容器类。有方彝、扁壶、瓠壶等。7、有圆足类。有鬲、鼎、方鼎、扁足鼎。8、有脚且口部有装饰形。有角、爵、斝、盉等。9、注口器类。有兕觥、匜等。10、筒形及球形容器。有敦等。11、复合形器。有甗、博山炉。12、鸟兽特殊形器。有鸟兽形的卣、尊等。13、乐器类。有各钟、钲、鼓等。第三种,按用途和性质分为工具、兵器、饪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杂器七大类。第四种,综合分类法,分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类。食器分为烹煮器、盛食器、挹取器和切肉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酒器主要有爵、角、斝、盉、尊、觚、觯、方彝、卣、觥、鸟兽尊、壶、罍等。水器分为盛水器和挹水器,主要有盘、匜、鉴、盂、盆、罐及无名器等。乐器中包含有钲、铎、钟和鼓等。随着研究发展,分类进一步细化,分为兵器、饪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杂器六大类。兵器有戈、戟、矛、铍、钺、刀、剑等。戈又分九类,戟又分三类,矛、铍又分九类。饪食器有鼎、鬲、甗、簋、盘、簠、敦、豆等,鼎又分商代四类,西周三类,鬲又分商代五种形式,西周十四种形式,春秋战国四种形式,甗又分商代八种形式,西周六种形式,春秋战国六种形式,簋又分商代十种形式,西周六种形式,春秋战国十种形式,盘又分九种形式,簠又分六种形式,敦又分十种形式,豆又分四种形式。酒器有爵、角、觚、觯、饮壶、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禁等。盥水器包括有盘、匜、鉴、汲壶、浴缶等。乐器包括有铙、钟、镈、钲、铃等。杂器包括有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度量衡、符及玺印。

龙长得像什么动物

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具体是哪九种动物有争议。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战国·屈原《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战国·屈原《天问》王注)。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

《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

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

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

最近更新